归档时间:2022-09-26
华容县文广新旅局华容县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来源:华容县政府   2020-11-18 15:40
浏览量:1 | | | |

华容县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018~2022年)

县文广新旅局

发展乡村文化和旅游是新时代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增效,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乡村文化和旅游惠民兴县,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现状

华容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腹地,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是长江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是洞庭湖区的生态大县、文化大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积极发挥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综合优势,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文化焕发新气象,乡村旅游展现新局面,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在服务“三农”、发展地方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城乡文化惠民成效显著。由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组成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建立,全县161个行政村、40个社区的“七个一”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送戏曲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培训下乡等常态化开展,“湖湘文化进万家”“书香华容全民阅读”“万众欢腾闹元宵”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举办,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情趣,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2018年成功举办了华容县首届“芥菜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打造了两张文化惠民兴业的靓丽名片。

传统文化保护有序推进。全县共成功申报文物保护单位81处,其中省级保护4处、市级保护11处、县级保护66处,七星墩、车轱山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沱江书院原址、华容道遗址、桃花山新四军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等得到有效保护展示。刘大夏文化园、何长工纪念馆等相继建成开放。全县共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非遗宣传展览“进校园、进村场、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北景港镇的何冬保花鼓戏艺术传承、皮影说唱、单人锣鼓和鲇鱼须镇蚌壳戏、威风锣鼓、西乡说鼓等地方民间文化艺术活跃在广大乡村文化舞台。编制完成了《华容东湖生态文化圈》《华容民间故事》等一批地方文献资料。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进展顺利。

生态休闲旅游蓬勃发展。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逐步成型。成功打造了集成垸国家级江豚自然保护区、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华一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福尔康棉文化博物馆3A景区、10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核心旅游平台。华容河沿河休闲风光带、七女峰和墨山景区建设、三封寺芥菜特色小镇文化走廊、华冠旅游酒店以及主要景区道路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项目全面建成或加快推进。华容芥菜、利民根雕等旅游商品参加了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广受好评。以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农庄、旅游电商、节庆活动、文化博览馆等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采摘垂钓、美食品尝、运动休闲、摄影采风、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活动渐成华容旅游新时尚。2017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720万人次,增长63.9%;实现旅游总收入11亿元,增长16%。旅游业对于改善城乡环境、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我县在公共文化服务托底、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服务“三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乡村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质量和层次亟待提升。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使文化和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好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和旅游,既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我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几年,我县文化旅游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把握机遇、统筹规划、扎实实施。

从宏观政策情况来看,党中央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部署,国家先后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湖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等,为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和旅游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

从现实需求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旅游消费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文化体验热度不减、乡村旅游备受青睐已成为大势所趋,文化旅游面临极佳的市场机遇。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变化,聚焦改善民生和扩大有效需求、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惠民富民,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华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人文荟萃、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地区,随着沿江开发攻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和美丽乡村、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开展,华容开始从“洞庭时代”迈向“长江时代”,辐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文化和生态“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寄予了发展的厚望,我县完全可以依托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乡村文化兴盛、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样板区,成为岳阳生态最美、人气最旺的发展区域。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建设县域大文化大景区为总抓手,以文化铸魂、旅游兴县、惠民富民为目标,以繁荣发展善德包容的湖湘特色县域文化、建设江南洞庭水乡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主题,以绿色生态、城乡一体、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着力构建品牌形象鲜明、产品业态丰富、服务功能完善、全民共建共享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美丽幸福富饶的新华容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定位

到2022年,以“善德包容”为品牌主题的湖湘特色县域文化体系基本确立,文化化人、文化传承、文化惠民、文化兴产效果明显,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富农惠农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建成全省著名的江南洞庭水乡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达到650万人次。

三、主要任务

(一)繁荣发展善德包容的湖湘特色县域文化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善德善行、开放包容”为品牌主题,以创建湖湘善容文化实践示范区为载体,以文化化人、文化传承、文化惠民、文化兴产为抓手,着力打造善德包容的湖湘特色县域文化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乡风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搭建文化化人“五大平台”。通过搭建善容文化宣传平台、善行义举榜样平台、仁爱福善活动平台、善容文化体验平台、文明村镇创建平台,以善容文化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向上向善的农村社会心态,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乡风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专栏1:文化化人“五大平台”

善容文化宣传平台。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县广播电视台、今日华容手机台等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刊播各类善行宽厚的道德名言、道德故事,解读善容文化的传统内涵与新时代精神。向社会征集善容文化的传统佳话和家训家风,挖掘报道崇德向善的事迹,发挥典型引领、舆论引导作用。在城乡社区、广场公园、旅游景点、乡村要道等场所发布扶正扬善、宽厚包容、勤廉节俭、诚信重礼、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户外公益广告。

善行义举榜样平台。每年评选一批孝老爱亲、敬业乐群、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等的“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举办道德模范展览展示和巡讲巡演等活动。募集设立“道德基金”,对先进典型予以嘉许、奖励,并在就医就学、创业就业、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营造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社会氛围。

仁爱福善活动平台。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孝老爱亲和善容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开展对农村老弱病残和“三留守”群体的志愿关爱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善容文化礼仪培训班、善德包容文化研学旅行等活动。

善容文化体验平台。以体验和传播“善容文化”为主题,在核心区章华镇建设“三园两街一院一馆一中心多长廊”,包括新建黎淳状元文化园、范蠡儒商文化园;完善刘大夏文化园配套设施;提升改造状元街、范蠡街两条特色文化创意街和沱江书院;新建美术馆、文体活动中心及一批文化长廊。打造一批善容文化乡村创作基地,引导书法家、画家、美术家、艺术爱好者、乡村创客到乡村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支持文化艺术院校到乡村建立大学生实践及研究创作基地。

文明村镇创建平台。制订善容文化品牌形象标准体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湘风楚韵、诗意田园、乡愁浓郁的宜居乡村。支持乡村史志修编,把“善德包容”作为乡规村规民约制订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活动,开展“文明集市”“文明农户”“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活动,倡导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外出务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文明礼仪、道德素养等培训。倡导科学精神,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新风行动,抵制封建迷信,大力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到2022年,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达到80%以上,打造一批文化村、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

建设文化传承“三大基地”。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重点建设湘楚文化研究展示基地、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文化展示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优质载体。

专栏2:文化传承“三大基地”

湘楚文化研究展示基地。保护利用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七星墩城址以及车轱山、刘补台、咬梳坡等遗址,建设七星墩遗址公园,打造先秦文化体验和研学旅行基地。对章华台建筑遗迹进行保护性挖掘和合理修复利用,建设县楚文化博物馆或遗址公园,打造楚文化研究展示和研学旅行基地。

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基地。保护修复完善桃花山新四军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明壁山革命纪念设施,修复保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故居,最大限度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结合何长工纪念馆、烈士陵园,建成全省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入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建设全国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大师何冬保纪念馆,打造集非遗文化活化平台、地方民间艺术传承展演、文创产品展销等的文化旅游园。以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为目标,建设马鞍山楹联主题公园、沱江楹联广场,建设一批乡村诗联墙、对联街以及楹联文化创作中心,打造中国洞庭湖楹联文化研究中心和研学旅行基地。依托鲇鱼须镇传承的打击乐和诗词创作文化基础,建设西乡民俗文化旅游园。

实施文化惠民“三大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按照“便民、乐民、育民”的原则,大力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工程、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加快形成“覆盖全县、贯穿全年、惠及全民”的文化惠民新局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专栏3:文化惠民“三大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制订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健全完善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数字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200个乡村文化馆、博览馆、村史馆、美术馆、图书馆、农家书屋、数字影院等文化微馆,明确镇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管护的主体责任。落实农村广播“村村响”、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

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工程。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积极创作反映“三农”领域和华容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开展展演展览展示活动。继续开展送戏曲、送图书、送电影“三下乡”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工程。重点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挖掘培养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文化匠人。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引导乡贤、文化团体、文化工作者等到农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推进文化兴产“三大行动”。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产业融合创新为目标,以“善容文化”为内涵,以品牌塑造为核心,大力推进乡村文创基地建设行动、文化引领企业升级行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行动,把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专栏4:文化兴产“三大行动”

乡村文创基地建设行动。重点打造操军镇东湾湖乡村文创产业基地,建设小龙虾等地方特产电商微电影拍摄基地、文创包装农特产品基地、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电商培训中心,示范带动全县20个左右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文创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创客基地发展。

文化引领企业升级行动。引导企业以“善容文化”为内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特色地域文化为背书建立品牌优势,提升企业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引导食品加工企业提炼善容文化元素符号,开发地域特色鲜明、文创包装新颖、品牌特色显著的特色旅游商品和产品,形成消费热点。

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行动。引导支持把特色文化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建设内容和宣传主题名片,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品质和品牌,打造一批农村社区园区景区文化主题提升示范区。适时举办“中国善容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将善容文化影响扩大化,以特色文化提升县域乡村旅游的品牌影响力。适时举办“芥菜文化节”“农民丰收节”“乡村美食节”,推动以文兴农兴旅富民。

(二)建设江南洞庭水乡生态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我县的地理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综合优势,以“人文华容胜境、全景水乡画卷”为品牌形象,以发展县域大景区为抓手,以打造水乡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农业园区、文化基地景区化发展,加快推动核心景区精品化提升,着力构建“农旅相融、景村一体、宜游宜养、和谐共享”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努力把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引擎、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区域空间和精品线路布局。充分挖掘整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美丽乡村旅游资源,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多点”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全面对接省市精品旅游线路,深化区域市场合作,加强旅游空间联动,推动旅游资源共享,重点规划建设五条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5:区域空间布局和精品线路布局

区域空间布局。“一核三带多点”空间布局。“一核”即县城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三带”即华容河流域休闲农业旅游带、长江—桃花山—七女峰—东洞庭湖生态旅游带、塔市驿—章华镇—操军镇文化旅游带;“多点”即多个美丽乡村旅游点,通过干线公路、旅游公路、绿道等建设,将景区景点串联成线、并联成网。

精品线路布局。重点规划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环洞庭江湖度假旅游线(武汉—岳阳—华容—宜昌—重庆/长沙—岳阳—华容—益阳—常德)、“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线(韶山—宁乡—汨罗—平江—华容)、“忧乐岳阳”楼岛湖•长江文化旅游线(岳阳—君山—华容)、“天然氧吧”生态旅游线(幕阜山—桃花山)、“湘风楚韵”美丽乡村旅游线(监利—石首—华容/桃源—安乡—南县—华容)等五条跨区域旅游线路。

大力实施三大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特色旅游业态培育工程、旅游消费链条拓展工程,丰富“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内涵,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依托优质水体、湿地、山地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文化旅游。顺应旅游市场散客化、主题化、多样化的需求特点,积极开发培育“旅游+”的新业态和旅游热点产品。完善住宿接待体系,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旅游消费体验,全面拓展旅游产业链。

专栏6: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乡村生态旅游重点项目。依托长江湿地、集成垸国家级江豚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塔市和胜峰国有林场、七女峰景区、华一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墨山景区、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建设长江水岸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东洞庭湖“堤路湖游”综合旅游示范项目、洞庭湖山地森林康养旅游基地、七女峰生态休闲康养旅游综合体、洞庭湖墨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湖湿地生态康养旅游基地等六大生态旅游基地。

乡村休闲旅游重点项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提升和规划发展十大美丽休闲旅游名村、十大休闲农业主题庄园、十大特色农家乐集聚区、十大休闲观光采摘园区等精品项目,示范带动全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乡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依托“善容文化”体验基地、湘楚文化研究展示基地、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完善景区化配套,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文化微馆和创客基地,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特色旅游业态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研学基地”“旅游+运动体验”“旅游+文化体悟”“旅游+节会赛事”等八大特色主题旅游新业态,打造旅游热点品牌产品。

旅游消费链条拓展工程。引进培育提升发展一批知名品牌酒店、星级旅游酒店、特色主题酒店、乡村度假酒店、青年旅舍、精品民宿等;加快发展华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特色食品和文创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建设一批星级乡村旅游购物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美食演艺娱乐文体活动场所、品牌节目和节庆活动,丰富乡村旅游消费体验。

加快构建四大旅游支撑体系。着力构建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标准管理、品牌营销等四大体系,为实现乡村旅游快速有序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区域内旅游交通便捷、旅游标识完备、公共设施完备、公共信息完善、旅游秩序规范、旅游品牌响亮、文明安全出行。

专栏7:乡村旅游支撑体系

旅游交通。提质改造重要旅游通道,建设旅游公路、拓宽乡村公路,提高可进入性、可通过性。加快建设乡村绿道、森林步道、骑行专线、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在干线公路、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沿线设置旅游标识标牌。

公共服务。在县城重点旅游宾馆、重要交通节点、重点景区、重点旅游村镇等游客集聚区规划建设游客咨询和集散中心、旅游宣传导览设施,实现景区景点游客中心全覆盖。到2022年,规划新建乡村旅游停车场100个,规划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100个,配置100台左右临时性环保厕所,实现所有新建改建厕所全面达到A级标准。建设华容智慧旅游系统,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应急救援与指挥调度系统。

标准管理。全面落实国家、省旅游标准规范。以县旅游行业协会为主导,制订旅游村镇、农业庄园、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文化微馆五大业态的华容标准,实行“一业一表”,明确设施配置、生态环保和文明服务三大标准,推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以标准引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旅游环境执法检查。

品牌营销。挖掘提炼华容文化元素,策划设计华容旅游品牌形象和VI系统。建设“华容旅游网”和微信公众号,与政府门户网站互联互通,加强新媒体自媒体宣传,加强与马蜂窝、去哪儿网等旅游门户网站合作。在杭瑞高速、石华高速、S306线、岳阳高铁站和飞机场等处投放华容旅游广告,推行跨区域精品线路合作,互换资源投放旅游广告,定期发布乡村旅游自驾游精品线路产品。制作华容旅游手绘地图和盖章本,宣传精品景点、特色商品和人文历史,讲好华容故事。编制规范的华容旅游解说词,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策划一批文化旅游节、美食节、博览会、运动会、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集聚旅游人气,创造消费热点。

培育发展五大旅游市场主体。鼓励支持惠华公司等国企投资运营重点旅游项目。加强招商引资,推介旅游精品,引导支持乡友乡贤回乡投资旅游项目、兴办旅游企业。支持懂经营、善管理的本地及返乡能人投资旅游,吸纳就业、带动创业。引导村集体和村民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引进培育发展旅行社以及自驾车俱乐部、电商、乡村旅游创客等新兴市场主体,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参与项目建设、联合市场开发和合作营销推广等。

加快建立三大产业组织模式。重点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建立“总协会+专业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政府+乡村旅游协会+旅游市场组织者”的运营模式和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村共同致富,促进乡村旅游扶贫。

专栏8: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组织模式

管理模式。组建乡村旅游行业总协会,下设农家乐协会、采摘园协会、休闲农业协会、乡村土特产协会、旅游商品协会、旅游运输协会、乡土人才协会等专业协会。总协会负责对各专业协会统一管理、协调和组织;各专业协会负责对协会内部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各专业协会间信息共享、技术共用、合理营销;农户以村为单位按行业分工加入各专业协会,并服从协会管理。

运营模式。政府负责基础建设、环境优化和对乡村旅游协会的监督。乡村旅游协会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组织企业和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并协调企业与村民的利益。旅游市场组织者(旅行社、自驾车俱乐部、电商等)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经营模式。将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为国有产权、集体产权和农户家庭产权,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可采取三种产权股份合作,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为股本,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华容县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联系副主任、县政协联系副主席任副组长,成员为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发改局、农业局、财政局、住建局、规划局、国土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利局、民政局、环保局、商务粮食局、湿地管理局和各乡镇。在华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下设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指挥部,具体负责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县文广新旅局,县文广新旅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二)加大要素保障。严格落实国家、省财政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按要求做好县级配套资金保障工作。研究县财政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设立县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做好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县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发展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支持发行专项债券,推广PPP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编制和调整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用地。

(三)强化跟踪管理。研究制定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责任,加强规划执行调度、评估和考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不足。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筛选出重点文化和旅游投资项目,建立分类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库,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

(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重点项目“零障碍”服务全程代办、协办机制。鼓励发展和培育文化和旅游小微企业、大学生乡村创业计划、乡村创客、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农民自办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创新创业项目申办程序,加大用地计划、政策资金向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倾斜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