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抗旱调研组来华容县指导工作
5月31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处长曾宁清、副处长朱娟来华容县调研粮食生产抗旱工作情况。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走访,部领导对我县全力抗旱保粮食生产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自去冬以来,由于降雨奇少,我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旱灾给我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受灾情况主要为:一是降雨少,干旱持续时间长。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21日,我县城关站累计降雨量仅206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少65%,是我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该时间段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冬旱连春旱,春旱连夏旱,没有一场形成径流的降雨。二是大湖、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由于降雨奇少影响,我县塌西湖、下西湖基本处于干涸状态,全县山塘、水库蓄水量不足库容量的25%,县内大部分沟渠基本干涸无水可取。三是农业受灾严重。全县20个乡镇全部受灾,粮食、玉米、棉花等缺水面积90万亩,由于抗旱措施得力,受灾面积达1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5000亩,绝收改种面积1100亩。四是人畜饮水困难。尽管我县地处水乡,但常年面临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困扰。遭受特大旱灾以后,沟渠干涸,山塘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全县15.4万人口饮水困难。特别是作为县城居民主要饮用水源的华容河水位降至26.5米,比最低取水位还低0.4米,县城14万居民用水困难,现在每天只能分四个时段定量供水,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抗旱救灾专题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全县抗灾救灾工作,采取了得力措施,确保将旱灾损失将至最低程度。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乡两级分别制订了抗旱应急预案。4月6日,全县启动抗旱Ⅲ级响应,动员全县人民群众全力抗旱。5月17日,根据旱情发展趋势,又启动了抗旱Ⅱ级响应。为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严格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党政干部包村场、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户的层层分片包干抗旱救灾工作责任制。所有责任人和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均取消双休日,全力投入抗旱救灾。二是积极拓宽水源。针对已经出现的旱灾,早在4月上旬,我县就组织实施了以“渠道疏洗、山塘升级改造、电排维修”为主要内容的三大行动。全县共疏洗主渠127公里、山塘升级改造65处、电排维修79处,这些工程在这次抗击百年一遇的干旱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抓住干旱期间的几次短暂降雨过程,及时开展人工增雨,先后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6次。特别是5月21日晚至22日上午,通过实施人工增雨,全县平均降雨量达60毫米,有效缓解了部分旱情。组织群众多级提灌。充分发挥小机群、小机埠的作用,组织农民采取一级或多级提灌方式引水抗旱。其中终南、南山从东湖多级提灌,保苗面积5万亩。全县共出动大小抗旱机械1200台(套)、18000千瓦。启动引长江水入华容河方案。从4月24日至今,我县在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堵坝,添置2台大型潜水泵,租用2条大型挖泥船从长江提水入华容河,每天引长江水20万立方米,确保了县城居民生活用水。解决了三封寺、胜峰、鲇鱼须、万庾、治河渡、终南、护城、城关等8个乡镇的早稻生产用水,确保50万亩早稻生产用水。三是全力开展生产自救。灾情发生后,县水利部门下派6个工作组,协助重灾乡镇科学调度水源,指导抗旱。农业部门及时下发了早稻田间管理、棉花移栽技术性意见,并下派10多个技术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抗旱保苗、科学培管、生产自救。县政府投入1500万元,统一组织华容河沿线8个乡镇从长江提水保苗,各乡镇通过打井、小机群、小机埠采取一级或多级提灌保苗,平均每乡镇投入超过50万元,农户每亩投入抗旱资金30元,确保了全县66万亩早稻生产,长势好于往年,亩平26万的一类苗达60%,二、三类苗分别为25%、15%,为今年早稻丰收打好了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微信 ![]() |
手机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