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满 容 城

来源: 华容县民政局日期:2010-08-22 15:29
字体: 【 浏览量:1
在烟波浩瀚的洞庭湖边、在驰名中外的岳阳楼下,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这里,就是千年古县——华容,它因战国时期楚灵王建章台、筑容城而得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县史。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是湖南省政府1994年认定的一类革命老区,战争年代,共有3400多名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全县有优抚对象8086人。
这是一片崇尚创新的土地。这里,北枕长江,南濒洞庭,境内河湖密布,水患灾害频繁,历来是全省抗灾救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华容民政人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己任,不断创新社会救助理念和方法,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洒向了容城的千家万户,洒遍了湖乡的山山水水。华容因此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爱国拥军先进集体、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以及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等省级荣誉,年年被评为全市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吴仪、周强、米勇生、余长明、易炼红、黄兰香等各级领导都曾莅临华容,对民政工作进行指导,并推介华容经验。
一、群策群力,构建社会联动的救助体系
这是一份《关于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合督查制度的通知》,由县监察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联合发文,对参与部门、督查时间、督查内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都作了详尽规定。
这是一份《关于下发低收入家庭最低纯收入认定标准的通知》,由县民政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物价局、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联合发文,依据县情实际,确定了我县低收入家庭最低纯收入认定标准。
两份文件,真实地记录了华容民政人在建设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方面所做的工作。
前些年,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基本上停留在“拜拜年”、“发发钱”的“平面救助”阶段,由于救助渠道单一,单靠民政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生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与加强,资金多、资源多,我们也与之相适应的探索构建了社会联动的“立体救助”,在全省率先建成了“1+X”大救助体系。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民政部门牵头,开展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优抚优待等基础性的社会救助工作。其次是推行部门联动,形成由民政、审计、监察、财政、卫生、劳动保障、教育、房产、司法、农业、科技、供电、供水、广播电视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实行政策相互衔接,措施统一制订,执行统一落实。第三是动员社会参与,深入推进“慈善天天捐”活动,扩大慈善救助基金,倡导慈善关怀风尚,常年开展慈善助困、助学、助医等援助活动。
这是一份惠及民生的综合“菜单”。2009年,全县城镇低保对象享受到了以下优惠政策:每户每月减免4吨用水费、8度用电费、6元有线电视收视费;每户每月发放9元燃气补贴、25元物价补贴;无房户1人户救助500元/年、2人户救助700元/年、3人户救助900元/年。农村低保对象在享受城镇低保对象基本同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享受了卫生保障,我们将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10-15个百分点,并要求各涉农部门面向农村开展科技、种植、养殖、加工等免费惠农服务。
二、三级联动,打造畅通无阻的救助平台
这里是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万庾镇。在宽敞明亮的镇民政办办公室,电脑、电话、办公桌椅、档案框架等办公设备一应齐全,墙上各类工作制度、救助程序等宣传资料一目了然,柜里各类救助档案摆放有序,这是华容县民政系统加强社会救助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改变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不足,工作职责不明,办公条件简陋的现状,努力创建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形象窗口,更好地发挥民政工作改善民生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华容县民政局在全县20个乡镇民政办,城区15个社区居委会以及农村36个村级组织中,狠抓了救助平台建设,确保了“六个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县里成立了社会救助局,20个乡镇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站,全县449个村场(社区)都成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积极构建了以县救助局为主体、以乡镇救助工作站为依托,向村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延伸的三级联动平台,确保救助工作盖边沉底、不留盲点。二是人员落实。各乡镇在原有民政办主任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大小,增配了1-4名救助专干,各社区也在班子成员中明确了1名救助专干,全县每个村场都明确了一名民生服务员。同时对他们加强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高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三是阵地落实。各乡镇均安排了6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用房,先后投入110多万元,添置了标准的政务公开栏,配齐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四是联网落实。已开发建成低保、医疗救助、专项救助、优抚、五保、救灾等系统软件,目前正在着重抓数据库的建立完善,实现救助业务数据的联网汇总。五是制度落实。将社会救助的申报条件、办理程序和工作制度等制成刊板,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六是责任落实。完善了以乡镇为基础,多层包村联点、相互依托、互相监督的社会救助审批机制,建立了“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
三、阳光运作,实施管理科学的救助行动
农村低保三级民主评审只是华容县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的一个环节。今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以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清理核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阳光行动”,该行动共分宣传发动、自查自纠,督查检查、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等五个阶段。
这是城关镇社会救助公示栏,上面公示了该镇“阳光行动”的开展情况、救助对象的花名册。现在,以乡镇为单位全面公示,以村场为单位集中公示的“阳光行动”公开宣传模式在华容已全面形成。同时,该县还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华容电视台、华容政务公开网深入宣传救助政策和申报审批程序,进一步营造了社会救助“阳光行动”的良好氛围。
自查自纠是“阳光行动”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积极探索,已经形成并全面实行了“五步工作法”。第一步:重新申报。已享受低保和五保待遇的对象按要求重新申报;第二步:民主评议。以村场(社区)为单位,县民政局包乡镇干部参与,村场(社区)民主评议小组全体成员、救助对象等参加的评议清查小组,分村场(社区)举行集中评议或民主听证;第三步:清查核查。在充分利用好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思维,通过信息采集,对低保和五保对象进行拍照存档,或视频认证,确保救助对象准确率和打卡资金到位率两个100%,还通过信息比对,从公安、税务、劳动、房地产、交警、金融等部门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核查;第四步:阳光公示。对清查核查情况及时公示,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第五步:整改规范。对经重新审核不符合条件的,予以清退,对不规范的工作环节,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四、分类施救,编织无缝对接的救助网格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社会救助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为使每个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都能在这张网中得到保护,我们根据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安居工程等各类救助的特点和救助范围,注重分类施救。
肖国清,华容县操军镇南岳庙东街居委会居民,今年55岁,从小腿部残疾,妻子又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家里还有一个14岁女儿读高中,一家三口就靠他打零工度日。民政部门收到该对象的申请后,立即开展调查审核工作,20天后将他纳入了农村低保,每月发给150元低保金。
帮助肖国清只是民政部门救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实例。华容是个农业大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较大,城乡低保对象有近4万人。为使城乡低保这一德政工程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我们从最初的“低标起步”中跳出来,积极探索城乡低保的“规范运行”。
针对大多数低保对象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现状,该县规范了一整套城乡低保的申请、审批程序。以农村低保为例,分六步走。第一步是户主申请。由户主书面向当地乡镇政府提出申请,申请书递交给当地村场(社区)。第二步是入户调查。由民生服务员对申请人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及时了解申请人家庭收入及困难情况。第三步是民主评议。一般由村民组长、基层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村场干部组成民主评审团,县局、乡镇包村干部列席评议会,评议会由民生服务员主持,逐户介绍情况,评审团成员发表意见,一半以上的评议人员认为申请人符合条件的,村场(社区)签署同意申报意见。第四步是一榜公示。公示评议结果,无异议的由民生服务员帮助申请人准备全部申报材料,并上报乡镇民政办。第五步是复查审核。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收到村场(社区)上报的申报材料后,正式受理并组织三级审核人员入户核查和民主会审。村级民生服务员、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人员、驻村办点乡镇干部、县民政局包乡镇干部进行入户调查,填好农村低保家庭纯收入调查测算表和保障金补助标准认定表。第六步是二榜公示。公示会审结果,无异议的由县救助局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并发给银行存折。
这张《华容县农村低保家庭纯收入调查测算表》,是该县探索建立“范围定准、行业定量、分数分类、分档救助,责任分解、管理统一”的农村低保规范运行模式过程中所设计的。所谓“范围定准”就是把决定家庭收入的因素分为3大项33小项,定准调查收入范围;“行业定量”就是联合统计、物价、财政、劳动、农业等部门出台“农村居民生产、经营、务工等最低纯收入标准”,量化家庭收入测算;“分数分类”就是将影响家庭困难程度的因素分成3大类,逐类细化赋分记分;“分档救助”就是将总得分分成7个分数段,由高到低分档救助;“责任分解”就是县、乡、村三级民政干部包点联系,责任分解考核到人;“管理统一”就是做到“收入认定范围、救助测算方法、申报审批程序、工作人员配备和档案资料备查”等五个方面,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这种“运行高效、测算科学、资金安全”的农村低保规范运行模式属于全国首创,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高度评价,2008年10月《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华容县社会救助抵达农村第一线》的报道,2009年12月我县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并作了典型发言。
这位老人叫刘洪升,30多年前他从四川流浪到注滋口镇街头捡破烂,现已步入古稀之年。4年前,居委会把他安排到近5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爱民安居房,并让他享受农村五保待遇。对此,他非常感动。在华容,象刘洪升老人这样一类群体,他们既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义务人,在人们的意识中,他们属于社会中最特殊最困难的弱势群体,然而他们是“吃的国家娘、住的干部房、睡的是弹簧床、病了心不慌、赶上好时光、老来奔小康”,这是爱民安居工程让他们有了这天堂般的幸福生活。
一直以来,华容县的五保供养主要以分散供养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费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增多,靠亲戚照顾,分散供养五保户的方式已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全面实施五保救助工程,把五保对象集中起来供养,使他们深切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成了当务之急。为解决集中供养的场所问题,该县通过近5年的改扩建,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优化、服务优良的乡镇敬老院21所,村级五保之家27所,在全市率先达到了“乡乡都有敬老院”的目标。目前,全县有集中供养五保户1334人,集中供养率达22 %。温暖的环境与悠闲的生活,让这些入住在敬老院里的五保老人整天乐呵呵的,特别是幸福乡敬老院的×××老人高兴的对我们说,
为确保全县6061名农村五保户供有来源、养有落实,华容从以往的“乡村统筹”体制转轨到“县管乡发”。县本级财政常年配套五保供养金236万元,将分散供养的五保户按劳动能力和现实状况分成三类进行“分类施保”,供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1200元、1300元、1400元;集中居住在敬老院里的五保户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800元。具体操作办法则由县民政局负责资金打卡,乡村两级负责实物和护理。这种供养办法既照顾到了生活困难的个体,同时也保障了基层敬老院的正常运转,赢得了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
在农村,“病倒一个,拖垮一家”,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不仅给大病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帮助大病家庭患者解决因治病而导致生活困难的问题,华容县不断探索新型医疗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自2004年6月1日全省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会议在华容召开以来,我们坚持“严把三关”、“四个明确”和“五项原则”,不断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工作经验。“严把三关”指严把资料审查关、程序申报关和资金审核关;“四个明确”指明确救助对象、救助病种、救助条件和救助程序;“五项原则”指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医疗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与其他救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自救互助为主、政府救助为辅的原则,城乡一体、公平公正公开、属地管理的原则。2008年以来,我们开始实施资助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救助模式。今年又整合民政、卫生、劳动和医院四个方面的医疗救助资源,建设“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窗口。据统计,3年来我县社会救助部门已资助8.3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困难居民医疗保险,资助资金173万元,帮助4627名困难家庭大病患者解决了住院医疗救助,使不少特困重病患者从濒临死亡的绝境中重获新生。
华容历来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导致农村房屋受损现象较为普遍。为切实解决农村特困居民无房居住和住房困难的实际问题,从2006年起,我县在全省首创了农村爱民安居房建设工程,4年时间共建成并入住1477栋爱民安居房。2007年12月,省民政厅厅长余长明亲临华容调研爱民安居房建设工作,并将华容的经验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安居工程建设首次纳入全省实事之列。2008年7月3日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刊载了《华容县实现农村住有所居的新探索》,向全省推介。
真情、民情,盈盈奉献之情,情情相依;爱心、民心,乐于助人之心,心心相印。多年来,在和谐华容建设的壮阔画卷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一道道最温情的风景。一个个救助之举,一项项救助政策,一件件利民实事,像一道道温暖的阳光,撒播到广阔的华容大地,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我们相信,栉风沐雨、历尽艰辛的华容民政人必将带着光荣和憧憬上路,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民政的春天,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手机APP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