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1-01
回眸华容粮食生产40年变迁 聆听改革开放时代足音
来源:今日华容   2018-09-27 08:14
浏览量:1 | | | |

华容是全国“四级农科网”的发源地,湖南探索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破冰点”,也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标兵县,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

40年改革路,华容农业阔步前行,成就令人瞩目。

粮食生产是华容农业的传统主业,拳头产品是水稻,全县常年保有种植面积145万亩,总产、单产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今天,我们就试着从水稻这根主线,走进华容的田野乡间,去看一看那壮阔的改革场景,听一听奋进的新时代足音。

打破坚冰 分田到户

40年前的改革开放,发轫于农村,起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安徽小岗村农民在“包产到户”契约书上摁下红手印时,湖南华容县农民也悄悄开始了分组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探索,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坚冰亦开始出现松动。1980年,当地万庾公社兔湖大队率先实行土地“包干到户”,拉开了湖南农村农业改革的大幕。

华容县地处洞庭湖腹地,是冲积平原,素有“江南粮仓”之美誉。“庾”字的本意既为古代重量单位也指露天粮仓,华容最北端与湖北石首接壤的万庾镇,唐朝曾经在这里建有积谷10万石的大粮仓,号称“万庾”,从此万庾镇便以粮仓为名,沿用了千年。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万庾”的农民也吃不饱肚子。86岁的原万庾公社兔湖大队老支书陈克斌回忆,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大家出工不出力,年人均口粮稻谷加蚕豆,总共还不到150公斤。

· 1980年,在全省率先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大队社员正在交“秋粮”(历史资料图)

· 陈克斌(左一),现年86岁,中共党员,1966年至1984年担任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大队党支部书记,湖南省最早试行“包田到户”的大队支部书记

“其实在1978年就开始了‘偷偷’试点,在我和几名村干部签字作证下,第十队的35户村民签下责任自负的‘生死契约’后分了田。”陈克斌老人说,为了饱肚子,他们暗中搞起“分组作业、定工定产、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土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包干到户,一包就灵。干集体时,农民中耕除草像“跑马射箭”;包干到户后,田间作业样样精细。1981年兔湖大队全面试行分田到户,当年就实现了大增产,早稻从亩产3、400斤陡增到500余斤。当年10月底,省委在华容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听取“包干到户”工作经验。次年春天,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推广。1984年,中央明确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期为15年以上。

绿色发展 优质增效

· 又是一年水稻收获季,华容乡村到处可见繁忙的丰收景象

金秋九月,华容又迎来了今年一季稻大丰收。在三封寺镇泰和村的优质稻大田,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下头,随风荡漾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几台收割机依次排开,在轰隆隆的响声中,收割、脱粒、打碎秸秆、稻谷装车,一气呵成。

几年前,敖文华在村里流转了350亩土地种植水稻,一直按照传统方式追求高产,化肥用得多,产量是有了,品质却不高,卖不起价格。这两年,他听了镇里农技员的话,开始种植优质稻,尽量不打农药,减少化肥用量,主要施用绿肥。一年下来,虽然产量比以前少了两成,但水稻品质提高了,大米口感更好,因此更受市场欢迎,价钱也比以前提高了。

敖文华的经历,正是这片古老土地上无数种粮人集体转型的一例。人们逐渐向过去的种粮理念告别,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增加,不以高产论英雄,而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秸秆还田、畜禽粪资源化利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些崭新的生产理念,成为这片土地农业转型的最新注脚。2017年,华容仅绿肥种植面积就在10万亩以上,按平均每亩绿肥可减少化肥用量6.5公斤计算,全县化肥减用总量超过650吨。

今年,在粮价下行,稻强米弱的不利形势下,华容又主动作为,积极调整思路,把发展高档优质稻作为稳定粮食生产,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在三封寺镇、鲇鱼须镇、万庾镇等粮食主产区,发展种植高档优质双季稻28.2万亩,在新河乡、团洲乡、注滋口镇等传统经济作物区,以稻田养虾的模式,推广优质一季稻种植12万亩,实现了“品质高档化、种植区域化、环境优良化、栽培绿色化、产销订单化”,并成功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科技强农 三产融合

· 华容农民种田用上了卫星遥感“高科技”,种田不再“打湿脚”

  · 水稻联合收割机、新型插秧机、深松整地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大显身手,华容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0.5%

稻田边,一身休闲打扮的粮农袁传波轻轻点开手机智慧农业节水平台,顷刻间,汩汩清泉便从灌溉系统喷涌而出,流向正在抽穗的晚稻田……这是9月18日记者在鲇鱼须镇高山村华容县数字农业示范园见到的神奇一幕。

面对我们的一脸惊讶,袁传波满面自豪地说,从手机实时监控发现农田缺水,到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发出送水指令,再到农田接收终端开启阀门进行灌溉作业,用时总共不到20秒钟。“可以说,现在种田已经可以做到不用下田打湿脚!”

示范园指挥长吴葆春说,种粮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的种田方式粗放,施肥容易超,打药容易多,病虫害监测不够及时,粮农一年到头被“拴”在田里,辛苦又低效。

为解决这些问题,华容以湖南新泰和等龙头示范企业为技术依托,合力打造以优质水稻生产为主的3000亩数字农业示范园。从去年开始应用互联网和卫星定位等高新科技,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全场、全程监控,即时获取生长发育、水肥状况、病情危害、场内卫生等动态信息,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后,能及时准确地遥控指定设备开关,实现了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我们还在农机上装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插秧和收割精度达到厘米级,可以精确到每一条垄、每一棵苗。”吴葆春说。

随着华容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业费用低、生产效率高的农业机械化大面积推广、数字农业方兴未艾,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华容种粮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大量农业新型经营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农机经营为例,截至2017年底,华容已有农机服务组织213个,其中工商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60家。这些农机大户和合作组织在为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农机服务同时,又流转了土地,成为了种粮大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