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发展瓶颈 夯实二产基础
来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0-06-30 14:56
浏览量:1 | | | |

 

 
 
十一五后期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期,它将对我县今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承接十二五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我县二产业经济在未来几年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调优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规划目标,及早谋划“十二五”发展,我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
一、“十一五”全县二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二产业按照做强纺织产业、做大食品产业、做优建材产业、拓展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机械制造等技术产业、开拓建设市场等五大规划目标,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变化和要素制约加大等不利影响,加快开放步伐,加大投入力度,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有力推动了全县二产业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引领县城经济腾飞步伐
十一五县委、县政府把主攻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以来,全县工业围绕纺织、食品、建材三大产业集群扩张,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至20099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9家,比十五期末增加36家,完成工业产值134.6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8倍。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家、食品加工企业44家、建材企业25家。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4家、10家、3家。十一五由于投资的增加,我县建筑业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资质的建筑企业11家,就业人员5500人,其中二级总承包企业1个,三级总承包企业10个,全县二产业的快速扩张,实现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由一、二、三二、一、三的转变,步入了工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根据经济运行形势预测,2009年全县可实现二产业增加值55.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0.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5.3亿元,按平均增幅计算到2010年预计全县实现二产业增加值65.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9.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6.1亿元,平均增长28.0%21.5%,分别超过目标计划10.3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截至今年9月全县十一五工业总投资28.64亿元,预计至十一五期末全县工业总投入为55.0亿元,是十五投入的3.52倍。在全部工业投入中新增制造业和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全县按照优势优先,加快发展的原则,依托棉花、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资源和花岗石矿等自然资源,选取纺织、食品、建材三大产业重点扶持,率先突破,使之成为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2005年三大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7.9%22.0%30.9%。为提升产业层次,近年来,我县及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这一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引进高新技信、国家重点鼓励和发展的行业作为首要任务,成功引进了赛隆药业等生物医药企业和润华电子等太阳能光伏企业,五大支柱产业的雏形已形成。
在市场倒逼的形势下,加快工艺革新、装备改行步伐已成为企业谋求生成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投入20亿元,对落后工艺技术和旧设备进行改造,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引进了德国赐来福自动络筒设备、吸络联、气流纺先进设备,使产能由2005年的26万锭增加到目前的50.24万锭,产品也在平纱、竹节纱、缝纫线、印花巾的基础上,开发了竹纤维、天然、提花毛巾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继何强面业的投产、雪花啤酒20万吨扩建工程投产为食品加工业增添了后劲,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兴华啤酒200610月被定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特供酒、雪花啤酒居全国销量第一,助推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建材行业以引进奥本科技和华信人造板等企业后,实现了我县建材行业从资源消耗向环保节能方面的转变。
(三)集聚发展意识增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分别组建了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协会,加强了信息互通和行业管理,特别是通过县工业园这一有效载体建设,更进一步加强了产业集聚的活力。根据优势优先,加快发展的原则,全县工业在不断引进新项目的同时,十分注重产业集群的打造,产业特色逐步凸现。全县工业初步形成了纺织、食品、建材、生物医药、光伏电子集群雏形,特别是是在纺织产业集群打造上。全县从规划设计、资源配置、项目引进、政策扶持上入手,进行了着力打造。至目前全县纺织产业规模达50.24万锭,比2005年增加近30万锭。基本确立了粗纺起家、精纺发展、服务当家、品牌立家的发展思路,并大力推进纺织产业以粗纺向精纺,以低支纱向高支纱转变、从单纯棉纺向化纤毛纺共同发展转变、以分散向集群转变。20075月,全省纺织行业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正式授予我县湖南省纺织产业基地县称号,纺织产业在全县工业中的优势地位基本确立。同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一批企业已挤身于省、市龙头企业行业,成为了发展工业的领头雁。其中龙腾纺织、华凯食品、田丰菜业、华隆生物、福星蛋业等企业被评为农产品加工市级龙头企业,插旗菜业已成为全省“131”项目承担单位,跨入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产生了积极的拉动效应,也极大地拉动了农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二、十一五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我县二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纵、横向比较,仍就存在着传统产业份额过大、粗效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力度不够、园区工业集聚较缓、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等突出矛盾,具体表现为:
(一)工业化进程滞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005年我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9.231.928.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25.08%,建筑业占GDP4.10%,通过近3年的发展至2008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0.5743.1526.28,其中工业增中值占GDP39.19%,建筑业占GDP3.96%,同期全市三次产业比重占GDP结构为17.2051.7131.0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47.74%,建筑业占GDP3.97%,第二产业中工业增中值和建筑业比重分别比全市低了8.55个百分点和0.01个百分点。说明我县产业结构演进迟缓,工业化进程滞后。目前我县的工业结构仍是以资源型工业为主,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仍在起步阶段。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研发能力仍然不够,经费严重不足,2008年企业研发经费只占GDP0.18%。受地域性的影响,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的磁力不强,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至使全县二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不强。2008年全县高新产品产值只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1.32%
(二)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影响发展后劲
从全县工业企业结构来看。2008年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8.04亿元,其中纺织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39.9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8.97%,食品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37.5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17%,建材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28.3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0.54%,医药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0.9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0.72%,光伏电子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6%。从五大主要工业行业来看,主要工业产品大多属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产品,产业发展尚停留在资源消耗、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的粗放经营阶段,资源开发的利用程度不高,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深,如纺织业目前的现状是纱线生产能力远大于织巾、印花生产能力,且织布、成衣等下游产品则是一片空白,没有建成完整的纺织产业体系。矿产建材业缺乏工艺品、文化石等高档产品,附加值低。蔬菜加工业大多还是小型作坊式生产,加工转率低。医药产业和光伏电子产业的发展虽已起步,但所占份额偏小,形成规模仍需时日。
(三)外部环境冲击,发展速度放缓
20083月,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特别是至9月演进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累及了我县二产业的发展,冲击最大的为纺织业和外向型企业。纺织业:在国外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产品销售难,企业库存积压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如丰盛集团2008年底库存产品3000多万元,只能限产,企业开机率不足70%。贷款回收难,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相比过去纺织企业货款、回收周期拉长了一倍,由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只好靠贷款坚难应付。生产效益低,影响了后期投入。受原料价格和销售价格的影响,纺织行业效益较往年均有下降。如涤纶价格每吨价格下降了近5000元,企业效益的下滑造成企业远景预期决策难,不敢投入。建材业:全县15家规模以上砖瓦生产企业都是生产的实心粘土砖,属于淘汰产品,需要关停。万里石等11家花岗石开采与加工企业受林业、环保及出口受阻方向的制约部分停产。
三、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形势展望
经过近四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我县二产业已具备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综合实力,探索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措施,形成了团结实干、拼搏进取、迎难而上的浓厚氛围,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将是我县二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且一定能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一)政策机遇
近年国家提出中部六省崛起,湖南省提出新型工业化、富民强省和又快又好发展战略,为我县承接沿河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县有纺织、电子、轻工等三个产业基础,且纺织是全省50个重点中小产业集群地之一。
(二)企业信心
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措施有力,我县工业企业已基本渡过了经济危机最艰难的时期,而且企业通过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也找到了一些应对市场的办法,绝大部分企业已把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改造升级、扩大再生产作为企业的发展生存之本。
(三)发展环境
为发挥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效应,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园建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方针建设工业园,目前,一园三区已基本建成,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园区的产业格局将更加明确,功能将更加完善、吸引投资的能力将更强大,十二五必将成为我县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经济腾飞的领头雁。
四、十二五预期目标与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主攻工业首选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截体,全面发展基础,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巩固提高纺织、食品加工两大优势产业,调整优化建材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光伏电子产业、培育稀土产业、严格控制污染大,能耗高的夕阳产业。2015年使全县基本形成资源型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占据较高比例的工业体系。建筑业要抓住国家扩内需、增投资的这一绝好时期,加快自身建设,抢占市场份额,为二产业总量扩张做出重要贡献。
    总体目标: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完成增加值120亿元,完成工业税收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30%18%;建筑业产值达到20.6亿元,完成增加值5亿元,年均增长25%22%(未包括社会建筑业)。
争取到十二五末,纺织、食品、建材、医药、电子五大产业占工业经量总量达到90%,其比例分别为40%20%20%4%6%
行业目标:
——纺织业。要建成包括纺纱、织造、染整及制衣在内的完整纺织产业链,建成湖南纺织第一县、国内知名的纺织产业集群。引导现有优势企业规模扩张。丰盛、东华棉业规模均达到10万锭,华昌、华青、龙腾、华益等企业规模分别达到7万锭、6万锭、5万锭、5万锭,三义、华宾、华诚棉纺规模总计达到9.5万锭,华宏毛纺织规模达2.5万锭;支持华诚纺织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竹节纱;引导东华棉业、华青扩建气流梳环锭纺,扶持华奥新上高档提花毛巾生产线;扶持宝丽5条生产线全部生产,引导华美巾被加强技改,提升产品品质;新上纺织项目。期内新增3—4家棉纺企业,棉纺纱规模均在15万锭左右,新增染整能力达到5000吨的印染企业1家,新增5家染整规模总计2万吨左右的坯巾织造企业,新增采用高速无梭箭杆织机生产线,织布规模达3000万米的企业2—3家,新增2—3家总生产能力200万件的服装成衣制造企业;延伸纺织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服务制造,培育湘北纺织品制造中心,加快建设纺织产品专业市场,打造1—2个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服装品牌,强化技术支持,加强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寻求纺织高瑞技术人才支持,到十二五末,全县纺织规模达到100万锭以上,织机2000台套,坯巾4000万米,印染生产能力达3万吨,成衣产量达到260万件,大型纺织企业集团5个,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35家,其中打造织造龙头企业1个,染整能力达8000吨的龙头企业1个,制衣企业4个,纺织年产值150亿元,增加值3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提供就业30000人。
——食品、饮品生产加工业。满足全县优质农产品90%以上能够就地加工转化。重点扶持插旗菜业等蔬菜加工企业,形成蔬菜产、加、销一条龙,扶持铭泰、福香米业等粮食加工一条龙。扶持华威、东盛油脂企业,形成油脂加工、精油提纯一条龙。扶持华凯,同时引进3—4家食品企业,形成鱼、肉、蛋等熟食品加工企业。扶持何强面业做大做强,占领湘北市场。鼓励华润雪花啤酒和摩闪酒业加大投入,提升饮品类产、销规模。争取到十二五末,食品饮品类生产加工企业达到1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年产值达到130亿元,实现增加值36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提供就业9000人。
——建材加工业。加强引导调整充实建材业。全县15家规模以上砖瓦生产企业都是生产实心粘土砖的企业,属于淘汰产品,要积极引导好这些企业做好产品转型的准备,确保在关停时,能实现向新型环保建材转移;引导万里石等11家花岗石开采与加工企业,在生产中切实加强环境治理,不能因环境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要做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准备。至十二五国内投资市场都将是一个向旺的趋势,有市场份额,但必须竞争。对国际市场要做好花岗石高端产品的研发工作,一旦出口市场恢复,能迅速抢占市场。
扶持奥本科技、华信人造板做大做强,确保能顺利渡过危机,在十二五唱响我县新型建材行业的主旋律。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材生产规模企业达35家,其中生产新型环保材料,发展潜力大的有10家,完成总产值100亿元,实现增加值30亿元。
——医药卫材业。医药生产技术含量高,生产、营销审批严格,我县能成功引进赛隆药业和海济药业,打开了我县生物医药生产制造的大门,添补了这一产业空白,应规划引导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发展污染较少的新型化学制剂,通过十二五的发展建设,在三封园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力争年产值达到50亿元,实现增加值15亿元,利税2.5亿元。
——光伏电子业。光伏电子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能源产业。2008年我县成功引进了润华和龙华两家光伏电子生产,顺创利、华忆两家光伏电子企业也已签约,光伏电子产业生产局面的打开,为我县十二五努力建成省内最具水平和规模的光伏电子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力争到2015年,光伏电子企业达2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年创利税能力达1亿元以上。
五、完成十一五目标,推动十二五二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全县遵循科学发展,二产业主要经济目标可望超额完成,为十二五超常发展打好了基础,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要重点突出二产业在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和主体作用。为此必须加快二产经济创新体系建设,让我县二产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核心手段和动力。一是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创新体系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管理和文化创新、推动企业创新系统建设;二是通过加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动力系统建设;三是通过大力培育行业管理机构、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创新服务系统建设;四是通过加强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的投入机制建设,推动创新保障系统建设。未来几年,要逐步形成以创新动力系统为基础,以企业创新系统为核心,以创新服务系统为催化剂和助推器,以创新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推动二产业的集约化增长。具体措施是:
(一)加快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步伐,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项目。一是每个产业选择和确定2—3个龙头企业,做好企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对内强强联合,对外靠大联大,大力实施企业重组,使产业资源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整合。二是千方百计新上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加快产业对接,积极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动承接沿海产业的扩散并做好配套。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及应用项目,延长产业链。三是确定全县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有关专项规划,积极争取省、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全县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一是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敢冒风险、快速决策、机动灵活等特点,加强产业政策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结构层次,使其成为产业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力量。二是推进主导产业中不同所有制的龙头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帮助和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管机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水平,使其成为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示范样板和核心力量。三是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围绕核心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企业。
(三)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水平以及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变革。二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专项课题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三是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积极采用行业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四是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把名牌战略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
(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企业扩大再生产投入,民间资本投资等多种途径,实现多元化投资。主要是:一是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县外资金前来投资,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二是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通过贴息引导机制和市场化的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信贷投入。三是鼓励企业运用资本营运的办法筹集发展资金。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加快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积极鼓励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并给予重点指导和协调,培育好上市梯队。
(五)实施人才工程,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及科技和营销人才、技术工人、工业管理干部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要造就一批善谋实干的优秀企业家。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有效的措施,建立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新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引入、选拔和使用机制,特别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广泛引智纳才,用机制、事业和感情留住人才。二是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培育方式,创新培训机制,加大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和技能。三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继续给予重奖,鼓励和倡导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管理、科技、营销人员、高级技工贡献与报酬挂钩的分配体制。
  
OO九年十月二十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