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华容县政府   2010-05-28 12:32
浏览量:1 | | | |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方向,“十一五”规划将作为国家审批投资项目的直接依据。制定和实施我县“十一五”规划,对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加快改革步伐,围绕“主攻工业、调优农业、建好县城”三大战略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三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我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97亿元(预计,下同),为“十五”计划的103%;年均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3亿元,年均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4.20亿元,年均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总收入达到16628万元(剔除了取消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年均增长7.1%。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化”进程有效推进。“十五“期间,我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8.8∶26.3∶24.9调整到2005年的36.9∶37.3∶25.8,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下降1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排序首次调整为“二、一、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对财政的贡献不断增长,2005年我县全部工业向财政提供的税收突破3000万元。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200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4.8%,比2000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3、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0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68%,比“九五”增加32.09亿元,年均增长20.8%。投资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领域。城建、水利、交通三大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县城建设方面,马鞍山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初具现代城市雏形。水利方面,加固防洪大堤323公里,改造更新电排机埠249处,除险加固2座中型水库、6座小(Ⅰ)型水库、51座小(Ⅱ)型水库,防洪、排渍、抗旱已有较好的基础。交通方面,建成砂改砼公路9条113公里,完成南石公路升级改造和注滋口大桥的建设。
4、消费需求稳中趋旺,金融机构平稳运行。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05.9%,年均增长12.7%。教育、通讯、旅游继餐饮、住房、娱乐消费之后成为居民消费的又一亮点。全县各项贷款余额26.8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4.05亿元,占89.57%,基本确保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全县各项存款余额26.37亿元,年均增长1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累计达24.25亿元,年均增长14.7%。
5、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到2005年,全县85%以上的国有、集体所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从2004年起,我县4630万元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分两年全部取消。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到2005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848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106人,参加失业保险16677人。县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日趋合理,机关干部的公共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我县跨入了“全省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行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加快了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群众性文化和大众化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城镇基本普及光缆电视,农村开通了数字电视。2005年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90%,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1%。计划生育、社会救助、民政福利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元,比2000年增加2323元,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0元,为“十五”计划的112%,比2000年增加1629元,年均增长11.2%。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对我县的发展非常有利。
1、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加快吸引外地资金和发展对外贸易。“十一五”时期,随着“入世”后的过渡时期结束,将会出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世界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加快向我国转移,限制出口的规定逐步取消,科技革命的浪潮持续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形成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带来投资和发展的新机遇。
2、国内经济运转质量提高,有利于更趋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科技产业将迅速崛起,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推进落实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不断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提倡和支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和节约型社会,必将促进这一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
3、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发挥我县地域优势。我县地处承“东”启“西”地带,面临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机遇。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将逐步享受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同或相近的政策待遇,改变中部地区处于政策“边缘区”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我县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向国家争取项目投资,实现加快发展。4×100万千瓦的核电建设项目有望落户我县。横贯全县的杭瑞高速公路(岳常段)即将动工,长江引水工程将继续得到国家扶持,荆岳铁路南线工程正在争取之中。
4、国家对农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和加强社会保障,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国家继续实行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化肥限价政策,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基金,由国家无偿或贴息贷款投资建设发展项目。国家对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强化了安全措施,新增了工伤、生育保险,支持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军烈优抚的救助标准,制订了一系列帮助下岗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或外出就业的优惠政策。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虽然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开发比较单一,能源紧张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实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三农”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四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就业压力增大。五是发展环境不很宽松,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民本岳阳”理念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突出抓好“主攻工业、调优农业、建好县城、改造农村”四大战略重点,促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县转变,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纺织工业大县、食品加工大县、建材生产大县、核电能源大县和湘鄂边物流中心,力争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群体,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居质量,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坚持快速发展。把发展工业放在首位,带动一、三产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以效益为核心,充分挖掘、利用资源优势,切实创造较好的经济环境,发展企业集群。
——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保护土地,提高劳动者素质。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战略重点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十一五”时期,实施四大战略重点。
——主攻工业。坚持工业兴县、科技兴工、品牌兴厂的方向不动摇,始终把“主攻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纺织、食品和建材三大集群产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纺纱规模达到50万锭以上,年产坯巾2万吨,印、染2万吨。年加工蔬菜120万吨、食用植物油5万吨,生产啤酒20万吨、白酒1万吨、矿泉水500万桶。年加工花岗石板材100万平方米,生产人造板20万立方米。
——调优农业。根据市场需要,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按照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依托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选定优势品种,调优农业生产布局,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重点巩固提升优质水稻、优质棉花、“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意大利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建好县城。县城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实行产业带动,走工业兴城、商贸兴城的路子。把县城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硬环境最美、软环境最优,最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现代中等城市。要搞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县城管理,做到树青草绿、灯亮墙美、街净路畅,保持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称号,争创国家级“文明卫生县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繁荣、文明、有序、和谐的人居环境。
——改造农村。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重点,着力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民住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乡风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机械化进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发展目标
根据“九五”和“十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利用宏观经济年度计量模型测算,“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1、经济总量。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我县GDP达到117.0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53亿元、54.59亿元、32.95亿元,分别增长4.0%、17.7%、14.5%,三次产业结构为25.2:46.6:28.2。实现财政收入3.5亿元,年均增长16%,力争突破4亿元。“十一五”期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0亿元,年均增长15.5%。
2、社会发展。2010年,人口控制在74.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应届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3、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12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15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年均增长8%。
4、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93%,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2%,森林总蓄积量增长率达到8.3%。林木绿化率达到20%以上,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5%,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0%和70%。
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工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一五”时期,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培育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着力培养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发展三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纺织、食品、建材三大产业集群。纺织业要改进现有纺织企业的工艺技术,提高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延伸拓宽产业链。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和棉籽、短绒等产业链。食品加工业要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头,搞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建好冷库等保鲜保质设施;攻克保鲜难关,搞好综合开发,打造特色品牌。蔬菜、鱼肉、畜禽类制品和啤酒、白酒、饮料、矿泉水、果汁等产品上规模,创品牌。建材业要合理开采花岗石、高岭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中密度纤维板和复合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搞好企业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企业集群内部的协作关系,帮助企业搞好品牌开发、市场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等方面的服务。
2、建设工业园区。我县工业园区建设要结合城镇建设,划定园区控制范围,搞好园区发展规划,着力建设沿S306线的华容工业园以及园内的石伏山纺织工业小区、三封寺建材工业小区。按照企业集群化分区的原则,新办的同行企业适当集中。工业园区要组建管理机构,负责园区内规划、协调、公共设施建设和行政社会事务管理。禁止园区内的非规划项目的建设,冻结非工业及无关产业人口迁入。搞好工厂建设与工业园区配套建设的衔接,优先工业园区的水、电、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
3、鼓励外来投资兴办工业。抓住“十一五”期间工业产业从沿海递度向中西部转移和我省加入“泛珠三角”的机遇,依托我县优势,瞄准三大产业集群,搞好招商引资。要着眼大公司,引进环保型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和相关单位给予奖励,对我县外来投资兴办工业企业,使用土地给予优惠;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减免规费。采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和掌握关键技术,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吸引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
(二)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要加快产业化步伐,实行区域化布局,完善社会化服务,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发展优势农业。依托农业优势产业带,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加工。依据农业区划,调整作物布局。优质水稻复种面积100万亩左右。优质棉花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双低”油菜以粮棉产区套种为主,面积40万亩以上。无公害蔬菜以S306沿线为基地,发展专业板块,复种面积30万亩以上。利用外洲、外滩和垸内沟港渠道发展意杨等速生木材35万亩,建立纤维板材生产原料基地。利用丘岗发展柑桔。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名优养殖业项目,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例。根据水面条件养殖河蟹、珍珠等特种水产品和各种名贵鱼。
2、实施品牌战略。农业坚持以优质制胜,靠规模增效,用品牌促销的方针。加强引导、规范、培育和监督,打造我县特色农业品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三品”:以政府推动为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并行发展绿色食品,以国内外需求为导向,根据资源条件发展有机食品。精心打造我县农产品品牌。要制订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的检测。设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服务和监督管理机构,严格认定认证特色农产品,代办特色农产品商标。逐步树立我县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多层次建立我县品牌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大政策支持,设立品牌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管理。
3、构建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两社一会”(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各种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服务层次。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农业110信息服务中心,及时搜集、整理、发布农村方面特别是有关农产品价格、销售方面的信息。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和支持民间组建农产品营销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的扶持和保障以及畜禽防疫体系。
(三)加快县城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要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2010年,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32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1、塑造魅力县城。县城建设要按照现代中等城市20万人的规模搞好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县城建设详细规划。县城的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为3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平方米。要结合工业园区建设,搞好县城功能分区。以华容河为界,河东为工业区,河西为商贸区。加快马鞍山新区建设步伐,改造好老城区,保护城区丘岗水面,将城区范围的山水纳入城镇风景园林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逐步建设城市休闲公园,使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2.7平方米。按照水乡新风格,结合荆楚古文化设计县城建筑物,体现县城古老历史,提高文化品位,力争使每一个建筑群和每一座建设物都成为凝聚华容人文特色的艺术品。搞好街道绿化、美化、亮化,使街道各具特色,房屋自展风姿,屋顶、墙面给人美感,努力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
2、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投资,结合市场化运作,实施长江引水工程,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问题。结合“西气东输”工程,搞好燃气管道建设,解决县城及集镇供气问题。整治污染源,建设包括护城大港污水综合治理在内的华容河污水治理工程,重点建好麻里泗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岳阳华奥纺织有限公司及沿华容河所有企业和医院的废水处理设施。建设鼎山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扩改项目和县城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公共设施,设置交通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识,改造旧城下水道。拓宽二桥东路。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1、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要结合乡镇合并,搞好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乡镇重点建设注滋口(含插旗)、东山(含塔市驿)两个中心集镇以及鲇鱼须、万庾、治河渡等重点集镇。2010年,注滋口、东山两个中心集镇的人口分别发展到2~3万人。要加快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饮用水源建设改造。加强环境整治,美化集镇村庄。实施农村清洁厕所工程,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扶持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突出乡村公路、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供水供电等设施的改造建设。要按城市的标准,规划好集镇的配套公用设施。要加强农村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要求,重点加强村庄规划,搞好土地整理,规范农民建房,改善村容村貌。
2、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搞好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提高地力。要努力争取国家投资,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增加投入,搞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沟渠疏洗、函闸配套、小型机埠更新改造等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抗灾保收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置收割、耕整等农用机械,扩大以机代牛范围。鼓励土地等农业资源有序流转,合理集中,逐步实行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3、培养新型农民。把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农民,作为提升农业、改造农村、致富农民的关键措施。要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根据农业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托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农技站、远程教育中心等阵地,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
4、倡导农村新风尚。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在农村文化生活中,以“刹三风、树新风”为主题,倡导农村新风尚。狠刹请客送礼、抹牌赌博、封建迷信之风,巩固农村文化阵地。要以村场为单位,开展“树立新观念、培养新农民、倡导新风尚、营造新环境、建设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序推进村民自治,不断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五)瞄准朝阳项目,壮大第三产业
要利用我县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搞活商贸流通,把县城的商业辐射到周边县市。要改造提升邮电通讯、水陆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体育、旅游等朝阳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1、凭借区位优势,发展物流产业。根据我县地处洞庭湖平原与江汉平原交界之地农产品丰富、县城的物流辐射圈大的优势,瞄准全国、湘鄂边区以及全县范围三个不同层次的物流范围,发展现代物流,形成物流网络。建设县城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主的物流中心、棉麻批发市场、农资市场、集贸市场。建立快速的货物集散、中转、配送,便捷的物流代理、信息、咨询,网络化的商品展介、商务结算、用户反馈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县、乡、村(或联村)农家商业连锁店。规划和建设大型农产品汇集型的大市场,发挥水、陆交通两便优势,发展运输为主业的物流企业,开拓网络物流信息业务。物流业依托县内工商企业,服务县内工商企业,发展仓储分拨、零担快运、综合物流和专线物流企业或专项业务。加强农资监管,抓好“放心农资”下乡活动。
2、建好文体场所,繁荣文化事业。“十一五”时期,加快文体场所建设,依据县城总体规划逐步建设好体育运动场、体育馆、文化馆、影剧院、青少年宫等设施,通过文化体育场所的建设,促进全民文体活动的开展。继续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和大众运动会,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引导人们开展有利心身健康的文化活动。要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探索新载体,建设中心文化户,配备农业、科技、卫生、法律、文艺书籍和文体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开发多功能宽带业务,开通视频点播、多媒体、移动电视。加强档案建设,新建县档案馆,提升存史、资政、育人水平。
3、深入挖掘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研究华容历史,挖掘、开发和保护华容道、章华台、车轱山、禹山等一批古文化遗址。采取一切有效形式宣传旅游景点,把我县的历史人文景观特别是红色旅游景观推介出去,争取得到上级旅游部门和社会认可,纳入省、市区域旅游景点群,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建设。要以“何长工纪念馆”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依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建设“华容道风光游”景点和游路。建立桃花山自然保护区。组织挖掘民俗、古艺、美食等休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涵。利用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作为工农产品商标。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要抢抓政策机遇,广辟融资渠道,加大争项引资力度,筹措和吸纳民间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用足用活政策,加大金融机构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吸引外资进入基础建设领域。
1、加强水利建设。水利建设突出大堤防洪保安和垸内抗灾保收工程两大重点,实施蓄洪安全建设等重大项目。防洪大堤堤顶高程按超1998年最高水位设计,蓄洪垸和一般垸按河堤超1.5米、湖堤超2米设计,重点垸堤超1998年最高水位2米,堤面宽度达到10~12米,矮堤平台按设计要求,距堤脚100米范围内无水塘、鱼池。建设湖区排涝设施。病险涵闸进行重建或整险接长。加快蓄洪安全建设。主要搞好插旗、治河渡、团洲、幸福、注滋口5处安全区,25处安全台和安全转移路桥、分洪口、分洪闸和排灌机电设施建设。搞好华一、北汊水库和6座小(Ⅰ)型水库、5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加强14处大中型电排站设备的更新改造和18处泵站的整险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建设东湖电排、谢家拐电排和卫国闸机埠。建设水利血防灭螺中的涵闸改造、堤防项目、沟渠清淤硬化、河道整治和垸内低凹湿地水改旱等工程。整修山塘水库,综合治理华容河和藕池河。
2、加快交通建设。加强通乡通达公路建设,发挥水运优势,建设配套工程,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强化交通行业管理,提高交通行业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要搞好S202的升级改造和S306的改道,完成花注、珠跑、张白、华鲇等11条县道的升级改造;完成506公里乡道改造和857公里村道建设。新建鲇鱼须大桥,做好梅田湖大桥前期工作;完成塔市驿等港口码头建设或扩建工程;疏浚华容河、藕池河航道,发展航运事业。县城新建一个客车站和一个货运物流中心。搞好岳常高速公路建设服务工作,争取荆岳铁路南线方案立项。建设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推进数字电视网、宽带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立健全乡村广播电视和GSM通信信号覆盖网。
3、加强能源建设。努力创造核电站建设环境,争取在我县新上湖南核电站,搞好配套工程建设。作好站区外围综合建设规划,搞好站区的集镇转移,创建站区文明社会环境,搞好后勤和其它各项服务工作。新建11万伏城东变电站和东山、南山、鲇市、新河4个3.5万伏变电站。扩建石伏山、官山、操军等3个11万伏和万庾、团洲、塔市等3个3.5万伏变电站。新建和改造万伏线路506公里,架设光缆112公里。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步伐,推广和普及使用沼气等再生能源,争取秸杆发电项目上马。
4、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搞好土地开发和整理复垦。“十一五”时期,以乡镇为重点,开发土地后备资源4000亩,其中耕地2200亩,整理复垦各类土地4万亩,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用地。坚决制止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建立耕地“占一补一”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十一五”期间全县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规模控制在15000亩以内。建立农户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卡,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加强农田环保监测和环保执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地搞好退耕还林、还水、还牧。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生活质量,营造繁荣、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1、重点发展科技事业。继续坚持科技兴县战略,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搞好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我县“国家级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工程试点县的优势,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争取国家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建设、农村星火科技培训等科技扶持项目。加强科学技术对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成适用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县、连接省内外的高速信息网络。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关地区的信息化。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合并过小、过散的学校。总体按照减少初小,扩大完小,减少联办初中,扩大乡(镇)办初级中学的原则,初中基本控制在每个乡(镇)1所。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制度,逐步扩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范围。完成华容一中扩容改造,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办好怀乡中学,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县职业中专为重点,合并整合各类职业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全县所有未升学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专业技能。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筹办华容县职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完善继续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包括农民工培训)和多层次技术人员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会。
3、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培养、引进、爱护、激励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采取得力措施留住企业研发人才和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大力积蓄各类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德、才、能、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和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
4、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加强艾滋病、非典、禽流感、血吸虫病、结核病以及肠道传染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提高对突发事件和疫情的快速反应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城乡居民卫生环境。在农村建设一批以改灶、改厕为主要内容的卫生村,培养一批使用无烟灶、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典型农户。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血防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等重点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卫生院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医疗环境,培养医疗人才。搬迁县血防医院,组织实施好血防灭螺等重大项目。
5、加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建设湘北劳动力市场,落实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劳动就业率。抓好劳务输出的培训、职介配套服务和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农村低保,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中心的特困救助制度。加强城镇低保动态管理,严格入口,按月审批,逐月发放,增加财政配套资金,逐年提高人均标准。做好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医疗救助工作,五保人员应保尽保,供养经费不低于省定标准。依法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征缴和发放范围。改建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要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搞好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道德教育,增强文明意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情民风。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政法队伍的建设,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安全监管和安全救援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认真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巩固我县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成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降低污染物总量,妥善处理生活垃圾。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公民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引导每个公民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把节约意识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压缩会议,减少文件,实行“阳光”采购。要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降低费用支出。加大殡葬改革力度,大力推行火葬,节约治丧、节约土地,新建终南山公墓。
(九)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在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征地补偿机制和农村金融等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严把进人关。要根据学生人数和定编标准核定学校教职员工编制,按编竞岗,分流富余人员。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建设廉政、诚信和高效率的政府。要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更多的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节经济行为。搞好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要科学制订、严格执行公务消费货币化办法,以公车改革为主,全面推行接待、出差等公务消费的改革。
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严格执行《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逐步降低非税收入比重,将非税收入控制在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下。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政府采购、会计核算、招投标管理。消减乡(镇)、村、组债务。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将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外来投资兴办的工业企业、重大新上项目或扩改项目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一律实行挂牌保护,实行“一名县级领导、一个服务班子、一名特派员”跟踪服务的办法,派出专人作为联络员,专门负责协调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对工业企业的行政执法实行准入制。收费实行“一费制”,并严格审批其收费项目和标准。逐步推广为企业的代办服务办法。凡工业企业办理开业等手续,一律实行“一站式”和“委托代办制”。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增强外商来我县投资兴业的信心和吸引力。
四、规划实施
本规划属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领部门专项规划和项目,并与之相互关联、协调和支撑。本规划由县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估报告由县政府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定。本规划如需修订或废止,由县政府提出建议,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县政府各职能部门为本规划实施主体。本规划实施主体要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监督评估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调控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宏伟蓝图。有关规划实施主体要确保约束性指标完成,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完成导向性和预期性指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